当我们手握利镜阅尽世间美物、美景;依靠刀锐奶化勾兑了无数诱人糖水;或站在街头凛冽的风中举目望去了无新意的时候,除了利用强大后期无休止地纠结于色彩锐度这些表象的形式美,我们是否想到应该或许我们还能进一步利用其他创作的手段为自己的照片加一些调味剂,做一些深层次表达呢?

24679219.jpg

有时候某些照片让我们不自觉的去思索、回味、或者触发心中积聚已久的情感。同样的镜头下的景、物,摄影者给照片施加了什么魔法让它与众不同?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我们和他们所要捕捉的重心与所关注的焦点究竟有何不同呢?

今天我们来试着通过解读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来试图摸索一种操作层面的思路,我们来看两张器材设设备和形式风格很接近(似乎拍摄地也是同一州)的两位摄影师的作品:


24679204.jpg


24679205.jpg

第一张是摄影师埃里克索斯《眠于密西西比河畔》中的一幅作品。第二幅是摄影师肖恩斯图尔特《居住区》中的一幅。

你看来之后有何感觉,那一幅让你的眼睛更愿意停留?

第一幅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个把自己整个包裹在衣服里的留着奇特胡须的古板形象,还有手里拿着两架象征自由和无拘无束飞翔的飞机模型。似乎想表达的东西需要你细细品味。你感受到的一定是画面之外的。

第二幅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青涩的小胖墩站在一辆小型卡车旁。冰雪。技术上来讲拍的很棒。细节丰富。然后呢,,,(斯图尔特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摄影师,这里只是拿来个别作品来做范例,没有贬低的意思)

再来一组对比:


24679206.jpg

24679207.jpg

第一幅看大图你会清晰的留意到眼镜上的一个问号图案,然后这个人看上去很像一位神父不是吗?宗教元素和饶有趣味的图案像两种有所特指的符号,让这幅照片的含义更加层次丰富。而多看几眼你会发现他穿的并不是神父的衣服。(还带情节反转,,)


24679208.jpg

24679209.jpg


这两幅图中,哪一位主人公更能激发你的想象力呢?

第二幅中廉价的娱乐场所占据了绝大部分画面,场景对于人物和情绪的烘托更加显而易见。你是不是觉得她有诉说不尽的故事呢?当然还有冲击视觉的压抑红色。

再来连续看几张索斯的作品:

24679210.jpg

24679211.jpg

24679212.jpg

24679213.jpg


24679214.jpg

24679215.jpg

24679216.jpg

24679217.jpg

24679218.jpg 

(他的作品个别有简短的人物简介)看到的这些人和物之外你有没有感受到一些情绪或者情感?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呢?

虽然《眠于密西西比河畔》这本摄影书是以整体照片序列来讲故事而著名,但就单幅照片来说所蕴含的情感和信息量也是非常丰富。我们分析单幅照片也是有助于整体来感受作者的序列叙事的。

照片中看似不起眼存在的一些元素都在发挥着作用,从衣服到手中的道具和图案都是经过符号化了的元素,它们或明确、或暧昧但无一不在激发你的想象,而这就是索斯拍摄是所最为关注的焦点。这些元素为摄影师所用,成为讲故事的一种工具,极大的丰富了照片所蕴含的信息量,成为一种隐含在画面里的力量,而且依观看者的自身理解力不同能够形成多层表达。

正是这些暗含在作品中的潜层表达彰显了作者的创作手段。

埃里克·索斯生于可以说是美国年轻摄影师中的当红炸子鸡。他出版过25本摄影书,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2004年的《眠于密西西比河畔》了 。靠此书他顺利成为了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

索斯在外出拍摄前会列一个表,里面注明了本次拍摄需要拍到的内容:戒指,神龛,旅行箱。。。从操纵层面来说,他关注的重心是突出人物特征并有明显暗喻的道具物品,而非常态的人物身份特征。这是和我们常态拍摄时最大的一个意识上的区别。

    在接受采访是他也曾说过:当你看见某人带着独眼罩时,你无法控制地想要拍下他的照片。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发现和找到拍摄诉求连接事物的“独眼罩”为自己的创作表达而用。

关键观点:

一:创作时的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内容和故事性而非表象形式。

二:符号、环境、道具的应用。培养一种符号化物体的能力:即把需要表达的抽象概提炼并具体化在画面中。

三:通过道具元素制造对比反差突出人物特征

四:通过道具制造暗喻和暗示,调动观众的联想。

五:你通过画面表达的一定是画面之外的。

概念整合:通过符号、环境、道具等元素制造反差或暗喻激发观者的潜层意识,使其自发地联系起自身经历或需求并自然地产生一种共鸣情感与情绪。